1
теперь иероглифы будут дружить
выход словаря ожидается в этом году
37万条词,5万多字

***
Цитата:中华大辞典 3年内有望完成

  两岸已经有了初步方案 相关部门正式宣布后 进入操作阶段

  昨天下午,厚厚的辞典出现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会场,“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的说法不间断地被两岸学者、官员提出。本报记者也从教育部的相关部门证实已经有了初步方案。

  台湾学者表示,两岸合编的“中华大辞典”在3年内将有结果。

  建议

  马英九:两岸应合编大辞典

  6月初,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建议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将繁简体两种词语陈列比较。此建议引起岛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并在岛内引起争议。

  但其实早在2003年,北京语言大学就联合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以民间身份共同编写了《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两岸合作编辑中华辞典早在很多年前就做过了,并且分别在台湾和大陆公开发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说。

  来自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校长李天任举着厚厚的一本辞典说,他们学校也自行进行过类似的编撰。“我们收集了37万条词,5万多字,可以为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提供蓝本。”

  马英九的建议使得很多团体、民间组织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大陆官方也给予了同样的重视。

  “我们也愿意做出努力,协调工作的开展。”作为更具体的职能部门,王登峰的表态意味着此事已经进入实操阶段。

  王登峰说,这不但有利于加强两岸的交流,而且对于两岸同胞和海外华人更多认识中华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表示,毕竟两岸相隔许久,中华文化在大陆与台湾同时发展,虽然是同一根源,却已有小部分不同。大陆与台湾借合编中华大辞典,将两岸文化再度连结在一起,有助于彼此的文化交流。

  李天任告诉本报记者,编撰工作应该由专家,高校的精英从学识的角度来处理。

  他解释说,假如有10个高校参加,每个高校出20个专家,200个专家在一起沟通,增加了解,将会给两岸学术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产生巨大影响。

  回应

  官员:词汇在发展编撰有必要

  尽管已经做过了,但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两岸学者都认为重新编撰中华大辞典非常有必要。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向本报介绍,因为语言文字、词汇在不断变化,专业名词、人名、地名等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们说激光,台湾说镭射,我们说渠道,台湾说管道。”

  来自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校长李天任说,之前已经有类似的辞典,但辞典有很多形式。“差别在于收多少字,多少词,三十年前的收纳量到了今天还够不够。其次,20、30年前词语的内涵也要与时俱进地做调整,调整的项目涉及拼音、诠释的方法,需要新增东西进去。”

  “我们不一定要机械地面对马英九的建议,应该有所延伸。”李天任建议两岸辞典的编撰不仅仅是要把繁体字和简体字列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更要把专业辞典编出来,专业辞典之后就是百科全书的编撰。

  前景

  台专家:3年内有望完成

  目前,这个消息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正式宣布,然后会开始商量,进入到操作层面。“很多民间组织,包括学术组织、大学都很积极地做这件事,也有初步的方案。”王登峰说。“目前计划还是由学术组织来做,涉及两岸辞书编辑的专家,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王登峰介绍。

  他说,因为已经做过一次,有了基础,这次操作起来难度不会大。“而且现在技术方面的进步也会带来方便。很多东西可以放在电脑上进行对比,筛选,然后就能做出来。”

  李天任赞同技术进步为编撰工作带来方便,很多工作可以上网处理,加上已有的蓝本,两岸文化大辞典的编撰工作在三年内将会有结果。

  两岸名称典型差异

  大陆:摩托车 台湾:机车大陆:芯片 台湾:晶圆大陆:地铁 台湾:捷运

  文/特派长沙记者郭媛丹制图/毛京东

****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09年7月在湖南长沙落下帷幕。在论坛达成的共同建议中,提出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共同建议认为,两岸使用的汉字属于同一系统,应客观认识汉字在两岸使用的历史和现状,求同存异,逐步缩小差异,达成更多共识,使两岸民众在学习和使用方面更为便利。共同建议支持两岸学者就术语和专有名词规范化、辞典编纂进行合作,推动异读词审音、电脑字库和词库、地名审音定字及繁、简字体转换软件等方面的合作。
  此前,台湾方面曾提出两岸民间合编一本“中华大辞典”,把所有的字词、语汇都作一个比较陈列,以求两岸交流时有更多互动的基础。

民间之路值得肯定

  对于合编“中华大辞典”一事,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在6月24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繁体字、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都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都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大陆方面赞成两岸专家学者通过民间的方式,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把存在差异的词汇比较陈列,供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学习使用。
    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董琨认为,这种想法和愿望是很好的,可以通过“中华大辞典”的编纂来进一步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减少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误解和障碍。
  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肯定了这一说法,并表示两岸的交流还是要以文化为中心。她说,近几年,大陆和台湾的学术交流与文化交流都非常密切。两岸的政治隔阂一时很难消除,而在文化上彼此的认同感相对较强。从文化上认同,彼此开展交流,这条民间的路应该走下去。
  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江建俊告诉记者,两岸由于各自词汇的不断增加,在文字的使用上不太统一,无形中造成一些交流的障碍,编写这样一本字典,有助于两岸的文化交流。江建俊对两岸以民间方式进行交流合作表示赞成。他说,两岸的民间交流已经进行了多年,“从民间之路走下去,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问题”。

“每统一一个字,就向前走了一步”
  
    关于“中华大辞典”的具体实施机构,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先后出版过《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语文工具书的“辞书重镇”——商务印书馆被猜测是最有可能承担这一任务的机构。曹先擢、胡明扬、王宁、董琨等几位曾参与《现代汉语词典》审订工作的专家均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与“中华大辞典”相关的编修任务。
    编纂“中华大辞典”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希望整合两岸分隔60年在文字、语汇等各方面所形成的分歧,并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对此,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胡明扬认为,两岸词汇的统一,需要经过双方的讨论,并不是单方面可以定义的。比如,大陆讲“激光”,台湾讲“镭射”,非要人为规定成一致的,大家肯定一时接受不了。
    王宁表示,“现在让大陆恢复繁体字是不可能的,正像台湾不可能采用简化字。我们能够做的是两岸在一些具体的字上慢慢协调,以汉字的优化为标准,大陆和台湾都作一些调整,通过民间讨论和学术研究渐渐靠拢。不求完全一致,但求消解障碍。比如‘尘’,是写成‘塵’还是‘尘’,或者并存,这些都可以进行讨论。首先,我们要把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对应关系搞清楚,相互转换起来大家都没有困难,这次制定规范的《通用汉字表》,我们已经开始做这件事了。简体字、繁体字都是中国字,操作起来并不困难。每统一一个字,就向前走了一步。”

已有“两岸辞典”出版

    以字词对照方式编纂的两岸汉语词典其实早已存在。早在1996年6月,北京语言大学就联合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开始以民间身份共同编写《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在北京和台北设立编辑部,由大陆出版简体字本,台湾出版繁体字本。据担任这本词典简体字本主编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资深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施光亨介绍,《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简体字本于2000年6月12日完成了编纂工作,2003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字本收录了两岸共同的和特有的字、词约45000条,其中两岸共用条目42700条,大陆通用条目1300条,台湾通用条目1000条。多义项条目中有大陆特有义项的条目550条,有台湾特有义项的条目370条。
    记者看到,在《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中,大陆、台湾特有的词汇分别以不同的符号标出,无标记的则为两岸通用。比如,在【春运/春運】一词前标有“★”,表示该条目“仅为大陆所通用”。【空中大学/空中大學】前则标有“▲”,表示“仅为台湾通用”。此外,每一条目都以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符号两种方式注音。
    得到两岸要合编“中华大辞典”的消息之后,施光亨立即致信有关部门说明“两岸汉语词典已经有了”。施光亨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和北京语言大学都在教留学生汉语,两岸在语汇文字上的差异增加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合作编写这样一本词典是最初的想法。但是到后来发现,不仅是留学生,两岸民众也需要这样的一本词典来加强相互了解,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比如,“落实”这个词产生在大陆,后来台湾也慢慢接受了,把“落实”编在了词典里。又如,大陆说“渠道”,台湾说“管道”,实际上现在“管道”一词也常常在大陆使用。
    关于“中华大辞典”的编纂工作,施光亨表示,这个事情刚刚提出,目前还没有听说哪个单位在落实。他认为,“中华大辞典”还是应该尽量少收录方言,以两岸通用的现代汉语为主,以求实用。另外,近几十年来,大陆词语的变化比较大,新词很多,台湾可能不太了解。因此,两岸可以再深入地作一些语言调查,确定哪些词语是大陆或台湾所特有的。这样的交流对沟通两岸文化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繁体字本副主编、时任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教材编研中心主任的戚其璇女士。戚其璇表示,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岸在用词和语法方面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有些字已经在慢慢同化,比如“体”、“台”等俗(简)体字在台湾民众的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很高。在人力、财力、物力允许的情况下,出版一本“中华大辞典”很有意义。虽然以前也出版过两岸汉语词典,但是词语使用上的新变化很多。一方面,两岸交流使得词汇差异渐渐缩小;另一方面,两岸各自不断有新的词条出现。“我们在编《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时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词汇在编纂时还是大陆或者台湾所特有的,等到辞典印出来已经两岸通用了,所以说,词汇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希望‘中华大辞典’可以将词条收录得更齐全。”戚其璇说。

《全球华语词典》正在编写

   除此之外,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华语研究专家、语文工作者,正在联手编写一部《全球华语词典》,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主持其事。新词典将收录和对照全球华人社区所使用的不同词汇,方便各地华人相互沟通。据悉,《全球华语词典》地区特色词部分的编写已经接近尾声,预计年内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董琨说,《全球华语词典》的操作思路和台湾方面提出编写“中华大辞典” 的差异并不大,而且范围更大、收录的词语更多,“中华大辞典”的运作可以以此为基础。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Time]
2011.01.16
Тема Ответит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