Форум состоялся в 2007 году в Гон-Конге.
Я бы был очень признателен, если кто-то бы смог помочь перевести (интересно почитать).
我曾经在香港举办的一次论坛中提出一个说法,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是复数的,而不是单数的”。当时只是为了表示一种担忧,即随着中国的崛起,会出现重返传统,强调国学,高唱爱国的极端趋向。那个时候,我心中的疑问只是,现在讲“国学”会不会窄化为汉族之学,讲“传统”是否会把汉族中国文化窄化为儒家一家之学?如果是这样,它很容易和现在中国的所谓“汉服运动”、“祭炎黄,祭女娲”、“尊孔读经”等社会潮流结合起来,不由自主地把尊重传统和强调认同,在所谓“文化自觉”的论述下,推动民族主义甚至是国家主义。因此,我在很多场合反复说明中国文化的复数性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容摄性与开放性。
几年过去了,我仍然持这样的想法。但是,这里更希望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通过中国的文化在几千年中不断叠加,凝固,叠加,凝固,再叠加,再凝固的历史过程,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为什么是复数的,也想通过中国文化在晚清民初以后的百年渐渐处于断续之间的状况,来说明复数的中国文化传统,在今天为何仍然需要持开放的胸怀,接受各种外来文化的再次“叠加”。特别是在文化史研究和撰述上,我想提醒的是,如果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化的复数性”,在撰写中国文化史的时候,也许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国文化在融汇、凝固、叠加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建立文化史的主轴。
这些年来,我曾在很多场合批评某些论述中国文化的方法,因为研究中国文化的论著常常是用一种概论(或者说宏观)方式,高屋建瓴地,也是笼统地,或者抽象地介绍所谓“中国文化”。可是我觉得,要讲清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两字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文化”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你只有讲清楚,这个文化是中国特有(或比较明显),而其他国家没有(或者较不明显),或者说华人世界特有(或比较明显),其他民族没有的(或者较不明显),这才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文化,你不能把那些“非典型的”东西统统叙述一遍,就算是中国文化了。
那么,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的”文化?这里先以汉族中国的文化为主来讨论,必须承认,自古以来汉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和核心,简单地说,或许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用汉字思维。古代传说中由于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虽然是神话,但是正说明汉字对于型塑中国文化的意义。使用象形为基础的汉字,而且至今还使用这样的文字来思考和表达(其它各种文化大体上已不再使用象形为基础的文字),这在汉族中国人的思考方法和意义表达上,确实影响深远而巨大,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甚至还影响到周边即所谓“汉字文化圈”。
第二个是古代中国的家庭、家族、家国结构,以及这种在传统乡村秩序、家族伦理、家国秩序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儒家学说,也包括儒家的一整套有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政治设计(它与希腊罗马城邦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相当不同),和延伸出来的修齐治平的思想,构成了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传统。
第三个是所谓“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传统中国有所谓“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说法,儒道佛各种宗教彼此相处,互为补充,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性的绝对和唯一,因而也没有超越世俗皇权的权威,彼此在政治权力的支配下可以兼容。由于在皇权的绝对权威之下,中国不像西方那样存在着可能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宗教,佛教、道教以及后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都只有渐渐向主流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屈服,改变自己的宗教性质和社会位置,在皇权许可的范围内作为辅助性的力量。当然,同时它也使得宗教信仰者常常没有特别清晰和坚定的宗教立场,形成所谓“三教混融”的实用性宗教观念,虽然宗教没有那种信仰的绝对权力,但也很少有宗教之间的战争,这大概是世界其他很多区域或国家都罕见的。
第四个是理解和诠释宇宙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从这套学说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知识、观念和技术。这种学说的来源相当之早,发展到后世,其影响不仅波及中医、风水、建筑,甚至还包括政治、审美等等。
最后一个是在“天圆地方”的宇宙论影响下,形成的古代中国非常特殊的天下观,以及在这种天下观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看待世界的图像,在这样的天下想象下,古代中国还形成了以朝贡体制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如果你拿这五个方面跟基督教文明比,跟伊斯兰世界比,甚至跟东亚、南亚也相信佛教,或者也用儒家律令的区域比,你会发现这才是“中国”的“文化”。所以,我一直希望,不要用“放之四海皆准”的宏大概念和空洞语词,比如中国文化强调“中庸”、讲究“伦理”、重视“家庭”等等,来抽象和泛泛地定义中国文化。
!!! ЗАРАНЕЕ СПАСИБО !!!
Я бы был очень признателен, если кто-то бы смог помочь перевести (интересно почитать).
我曾经在香港举办的一次论坛中提出一个说法,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是复数的,而不是单数的”。当时只是为了表示一种担忧,即随着中国的崛起,会出现重返传统,强调国学,高唱爱国的极端趋向。那个时候,我心中的疑问只是,现在讲“国学”会不会窄化为汉族之学,讲“传统”是否会把汉族中国文化窄化为儒家一家之学?如果是这样,它很容易和现在中国的所谓“汉服运动”、“祭炎黄,祭女娲”、“尊孔读经”等社会潮流结合起来,不由自主地把尊重传统和强调认同,在所谓“文化自觉”的论述下,推动民族主义甚至是国家主义。因此,我在很多场合反复说明中国文化的复数性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容摄性与开放性。
几年过去了,我仍然持这样的想法。但是,这里更希望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通过中国的文化在几千年中不断叠加,凝固,叠加,凝固,再叠加,再凝固的历史过程,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为什么是复数的,也想通过中国文化在晚清民初以后的百年渐渐处于断续之间的状况,来说明复数的中国文化传统,在今天为何仍然需要持开放的胸怀,接受各种外来文化的再次“叠加”。特别是在文化史研究和撰述上,我想提醒的是,如果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化的复数性”,在撰写中国文化史的时候,也许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国文化在融汇、凝固、叠加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建立文化史的主轴。
这些年来,我曾在很多场合批评某些论述中国文化的方法,因为研究中国文化的论著常常是用一种概论(或者说宏观)方式,高屋建瓴地,也是笼统地,或者抽象地介绍所谓“中国文化”。可是我觉得,要讲清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两字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文化”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你只有讲清楚,这个文化是中国特有(或比较明显),而其他国家没有(或者较不明显),或者说华人世界特有(或比较明显),其他民族没有的(或者较不明显),这才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文化,你不能把那些“非典型的”东西统统叙述一遍,就算是中国文化了。
那么,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的”文化?这里先以汉族中国的文化为主来讨论,必须承认,自古以来汉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和核心,简单地说,或许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用汉字思维。古代传说中由于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虽然是神话,但是正说明汉字对于型塑中国文化的意义。使用象形为基础的汉字,而且至今还使用这样的文字来思考和表达(其它各种文化大体上已不再使用象形为基础的文字),这在汉族中国人的思考方法和意义表达上,确实影响深远而巨大,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甚至还影响到周边即所谓“汉字文化圈”。
第二个是古代中国的家庭、家族、家国结构,以及这种在传统乡村秩序、家族伦理、家国秩序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儒家学说,也包括儒家的一整套有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政治设计(它与希腊罗马城邦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相当不同),和延伸出来的修齐治平的思想,构成了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传统。
第三个是所谓“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传统中国有所谓“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说法,儒道佛各种宗教彼此相处,互为补充,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性的绝对和唯一,因而也没有超越世俗皇权的权威,彼此在政治权力的支配下可以兼容。由于在皇权的绝对权威之下,中国不像西方那样存在着可能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宗教,佛教、道教以及后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都只有渐渐向主流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屈服,改变自己的宗教性质和社会位置,在皇权许可的范围内作为辅助性的力量。当然,同时它也使得宗教信仰者常常没有特别清晰和坚定的宗教立场,形成所谓“三教混融”的实用性宗教观念,虽然宗教没有那种信仰的绝对权力,但也很少有宗教之间的战争,这大概是世界其他很多区域或国家都罕见的。
第四个是理解和诠释宇宙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从这套学说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知识、观念和技术。这种学说的来源相当之早,发展到后世,其影响不仅波及中医、风水、建筑,甚至还包括政治、审美等等。
最后一个是在“天圆地方”的宇宙论影响下,形成的古代中国非常特殊的天下观,以及在这种天下观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看待世界的图像,在这样的天下想象下,古代中国还形成了以朝贡体制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如果你拿这五个方面跟基督教文明比,跟伊斯兰世界比,甚至跟东亚、南亚也相信佛教,或者也用儒家律令的区域比,你会发现这才是“中国”的“文化”。所以,我一直希望,不要用“放之四海皆准”的宏大概念和空洞语词,比如中国文化强调“中庸”、讲究“伦理”、重视“家庭”等等,来抽象和泛泛地定义中国文化。
!!! ЗАРАНЕЕ СПАСИБ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