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ообще, тот, кто говорит, что слово лаовай культурное, скорее всего изучал китайский язык уже после 2000-года.
Я хорошо помню две картинки, они впечатлились у меня в памяти.
Какой-то дремучий 199* год. Я в Китае. На улице, какие-то школьники начали на меня говорить "лаовай". И тут их учительница исправляет не "лаовай" а "вайгуожень".
Затем, 20*0 какой-то год.
Та же самая ситуация. Но школьники на меня сначала не обращают внимание. И тут училка им, настойчиво, упорно, "ну, посмотрите, вот, видите, это Лаовай!".
Ну и все закрепилось у меня в книжном магазине. Просматривал отрывочно такую официальную учебную литературу, и там, на те - "лаовай". Очень удивился.
На самом деле, исторически, было два перелома, когда в Китае стали целенаправленно поднимать ксенофобию. Первый момент - это после восстания 1989 года - но там это было очень медленно, Китай как бы извинялся за кровь и держал в себе.
Второй момент -1997 год. Азиатский кризис, попытка расшатать Соросом юань. И книжка-бестселлер "Китай может сказать нет". Где вылили полно говна на иностранцев.
В принципе, если Жириновский станет президентом РФ, в школьных материалах будут писать "пендосы", и в 202** году в Питере если будет планироваться Олимпиада, то в ВИКИ обязательно припишут "слово пендосы не является рукательным, без негатива".
看来这个帖子还要继续的火下去。
难道大家真的就连去《百度》的时间都没有?
当然了,你可以认为《百度》上面的东西有时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的,但是,想说一下《百度》上面的信息,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下面是我刚刚百度到的,当然了,还是那句话,他的观点比不一定都是对的,特别是最后那几句,显得不够友好,所以,这种观点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点
最后,还想说明一下,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华人对自己的母语都能做到了如指掌的熟知掌握,很多时候也会出现误导现象,所以,不能因你听到某一人的解释说明,就认为千真万确,这样是很误事的!学问学问,就是要多学多问,多查资料,这样才能掌握过硬的本领。
最佳答案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很多,最早的称呼是“夷”。“夷 ”本来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对东方的称呼,那时有所谓“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后来演变成把四周地区和那里的 人都称为“夷”。再后来又知道“夷”的外边还有海洋,海洋 外边还有地方和人,于是以此类推,就管他们叫“洋夷”。十 九世纪中叶以后,“洋夷”们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才知道 “洋”比“夷”厉害,于是就把“洋夷”改称“洋人”。洋人 发动世界大战,侵略中国,于是洋人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洋 鬼子”。二战以后“洋鬼子”被灭了,就直呼其为“外国人”。 最后就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留传至今,而且还要流传下去的“老 外”。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从洋夷———洋人———洋鬼子— ——外国人———老外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部荣 辱兴衰史和中国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心态。最初的“夷”是华 夏人对周边地区人的蔑视,那时华夏诸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国力强盛,于是把自己看作是天下的中心,称四方为“夷”, 表示华夏的居高临下。这种态势维持了两千多年,“夷”也就 被称呼了两千多年。然而居高临下的华夏却忘记了“满招损, 谦受益”这条祖训,自己故步自封,落后了;而“洋夷”们却 强盛起来了,而且开着军舰打过来了。这时华夏的君主们才走 下台阶改称“洋夷”为“洋人”,并与洋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不平等条约。从洋夷到洋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洋夷中的 “洋”与洋人中的“洋”二者的含义却有微妙的变化,后者的 “洋”不单是指海洋,更含有先进文明的意思在内,与洋货和 洋行的味道差不多。所以“洋人”一出口,自己就矮了半截。 在洋人发动战争侵略中国期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 露其野蛮性,激起中国人的极大愤恨,于是他们在中国人的眼 里和口里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魔鬼。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站 起来了,受人欺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于是就把“洋鬼子” 的称呼废掉,心平气和地称“外国人”。 本来“外国人”这称呼直白得很,实事求是,不卑不亢, 为什么又把外国人称为“老外”呢?这是有其深远的社会历史 文化背景的。第一,中国人历来是爱和平的,对四邻是友善的, 总想与人和平共处。其次,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泱泱大国的 人民就有能容纳百川四海的胸怀和气度,没有那种排外的小家 子气。再次,博大精深的汉语语言有许多细致入微而又一语双 关的语言和词汇。这三个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产生出一个新词汇— ——“老外”。称呼你老外,就像称呼老张老李那样,大大咧 咧,随随便便,亲亲切切,似乎都是哥们儿。过去中国人对外 国人的称呼都是用在第三人称上,只有“老外”可以用于第二 人称。在称呼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从来没有达到这样的共 识,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可有一样,我的随随便 便,大大咧咧是有边儿的,你要是对我家里的事指手画脚,说 三道四,我就会说,你“老外”,一边儿呆着去!你要是还不 服气,动手动脚,还想回到“鬼子”的年代,那钟馗的宝剑就 恭候大驾了。
下面这个估计是某个“老外”自己写的。
尽管手头的任何一本汉语字典里都找不到“老外”这个词,但很多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还是知道“老”代表“岁数很大”,“外”表示“外面的”,这个合成词表示“外国人”。那么,现在我有个问题要请教诸位老外,“老外”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词?
如果你的答案是“褒义”,那可能是因为你受到了一些博客或游记的误导,所以你会认为“老外”表示一种礼貌称呼,觉得“老”在这里表示尊敬。每次在中国去到人多的地方,我总能听到这个词。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年多,我开始起了疑心:如果它是一种正式说法,为什么不当面冲我说,却只是在背后指指点点?也许只有问问使用这个词的人,才能知道它的确切含义。
我一共咨询了9个人。尽管他们的答案不尽相同,然而有两点可以肯定:首先,“老外”没有特别的褒贬含义;另外,这是一个名词而非“先生/女士”这类的称谓,那就意味着说“你好,老外”与“你好,外国人”没什么两样。
但是当事人并不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个词以“老”字开头。有的朋友告诉我,中国各地方言中也有类似称呼(尤其是在北京方言中),比如朋友称呼王先生为“老王”,这可能表示他俩相熟。但“老外”和“老王”不太相同,“老外”既不表示熟悉程度,也不是一种称谓。
有些人觉得“老外”含贬义,这种说法无从考证,但也不会影响这个词在当今世界的使用。不过很显然,认为“老外”含褒义的想法,肯定受到了“老师”、“老大爷”等尊称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老外”是个中性词,和“外国人”可以互相替换。只不过“老外”更口语化、更常用罢了。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正式场合,称呼外国人的最恰当方式是“外国朋友”,或者另外一个更具体的词汇“外宾”,意思是“外国客人”,它暗示来中国的外国人能受到礼貌接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说的“外国朋友”并不表示你们是真的朋友关系。我的理解是,中国人把没见过面的人都称为“朋友”:一本书有“读者朋友”,电台节目会有“听众朋友”,小孩子本身就是“小朋友”。
指代外国人的方式还有多种,包括“洋鬼子”和“大鼻子”。但我仅仅听说过,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人这样称呼过我。走在大街上,听到一声声的“老外”让我极不舒服,不过理解了词义后,我明白这是最佳选择。
到此为止,这个帖子真的不想再跟下去了。
为什么会热衷的跟了几贴,说句实在话,对一些外国朋友曲解某些汉语单词,觉得很冤枉,更对其中一些人的故作矫情,难以理解!